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圆满落幕
厦门网 2020-10-28 20:10

  

  

  厦门网讯(通讯员余雪燕 陈邦文 图/夏海滨  记者李义良)10月28日,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昨日下午,超过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同安区委宣传部指导,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同安区教育局、同安区文旅局、金门县教育局协办,同安区博物馆、同安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

  古礼祭祀,传承中华文化

  上午9点,随着庄严的钟鼓乐声响起,最有特色的环节之一——释奠礼开始了。主祭人和陪祭人肃立在大成殿外,向至圣先师行九鞠躬作揖礼和献太牢、祝文、爵、帛之礼;来自同安东海学院的36名学生,穿上汉服,右手执羽,左手执,献上六之舞。

  随后,举行了开笔礼和成人礼。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代表依次就位,专家老师为其开笔点睛,并手把手教孩子们写下“人”字。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代表们向至圣先师行拜谒之礼,齐声诵读《论语》,表达对孔圣人的尊敬。在现场,孩子们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孔庙红袋”,里面装有芹菜、葱和蛋,寓意勤劳聪慧、展翅高飞。

  学生吕婷是第一次参加祭孔大典,十分激动,她说:“祭孔大典非常神圣、庄严。再过两年我就要高考了,参加祭孔大典也是寄托我的心愿,希望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孔园霞是孔子第77代后人,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同安的祭孔大典,也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同安传承文化、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两岸孔氏宗亲加入到祭孔活动中,让海峡两岸同祭孔的品牌越做越响亮。”

  高朋满座,畅谈海丝之路

  下午3点,一场以“传承发展古同安在海丝视域下的独特作用”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在厦门(同安)朱子书院举行。两岸专家学者通过线上连线与直播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思想碰撞。活动当中还穿插“银城诗社”唐诗吟诵和非遗传承节目南音表演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古同安走出去的不仅有人,还有物品、信俗等。可以说,海丝之路不仅是同安先民向外开拓之路,也是他们回乡寻根之路。千百年来,这条路上留下了无数古同安先民动人心魄的传奇。当下探讨这条路,就是希望沿着这条路,挖掘出更丰富的同安历史,传承这条路上古同安先民们所展现出的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我们继续走好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台湾省姓氏研究会顾问陈美桂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台湾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俚语方言都与闽南地区十分相似,同安的许多地名在台湾都能找到,显而易见,我们正是从这边走出去的。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今年的同安孔子文化节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并缩小了规模。“在孔庙修缮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影响下,仍然坚持举办孔子文化节,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陈邦文解答,同安孔庙是厦金两地唯一的孔庙,坚持举办孔子文化节,是同安坚持弘扬传承尊师重教、崇文尚礼的一种体现。此次孔子文化节将重心转至线上,海内外网友都可以在线观看祭孔大典、学术研讨会等,更为直观地走进同安、了解同安,领略同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链接:同安孔庙

  同安孔庙(文庙)是厦门现存唯一的文庙建筑和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是古同安文教昌明的标志,也是历代地方官祭祀孔子的场所。

  五代后唐时期,同安首任县令陈洪济在登龙坊创建儒学,这是同安县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也是同安孔庙的前身。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孔庙迁至今址,历经兴废,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乾隆三十二年重建的规制。

  同安孔庙在建筑手法上流露出了福建和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斗拱飞檐。有8根圆形石柱支撑物架,石柱柱斗造型奇特,其底部为方形,中部八角,每面采用壶门样式,上部为瓜瓣圆锥形,这种柱斗系五代孔庙始建遗留的原件,其造型在省内绝无仅有。

  同安孔庙收藏着历代石质文物有500多件,被誉为“同安兵马俑”,是二十世纪80年代普查文物时发现并征集而来的。文物种类多,有文武翁仲、镇桥石将军、乾隆御赐“萱寿延祺”圣匾,马、虎、狮、麒麟等石像生,官府告示碑、乡规民约碑、先民生产工具等,反映了古同安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

  如今,同安孔庙不仅承担着博物馆的功能,还承担着延续文脉的历史功能。2009年9月26日,同安孔庙举办了首次孔子文化节,海峡两岸携手共祭先贤,将文物本体的物质性保护,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非物质性保护结合,活态传承文脉,“海峡两岸同祭孔”这一文化品牌日益响亮。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