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清代水师提督的“摇篮”
厦门网 2022-07-27 21:53

  ■明天启年间《泉州府舆地图说》之《同安县图说》,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集字号大同安梭船图。同安梭船曾是清代水师的主力战舰。

  ■李长庚的牌匾“总统闽浙”。为了追杀海上巨盗蔡牵,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亲自率舰出征,战死疆场。  何东方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黄文水 通讯员 杨心亮)古同安今厦门,同安历史流淌千载。著名学者杨国桢说:“古代同安人从陆地走向海洋,成就了厦门的兴起。”

  古代泉州府同安县面海环山,人民熟于港汊沙线,好勇尚义。民国《同安县志·武功录》记载:“统计提督军务至二十余人,功烈之伟为全省冠。”同安堪称清代水师提督的“摇篮”。

  海疆要地,英雄辈出之乡

  周凯《厦门志》卷二载:“同安三面距海,金厦尤为险要,门户之防也。”同安县位于泉州、漳州二府之间,枕山面海,三面群山环抱,南临大海,有厦门、金门二岛屏护。既是闽南泉州、漳州接壤之咽喉,地势险要;又扼守台湾海峡要冲,附近洋面,历来是官兵、商贾、海盗、夷敌出没之所。

  “世界的事情,都是有源流的。细究起来,古同安盛产提督,与它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鲁迅文学奖得主、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况也惊叹说。

  古同安包含了今天的厦门市六区、金门县,以及漳州市龙海区的一部分。同邑负山襟海,钟毓所及,人物挺生,如孙子荆所言:“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浃渫而扬波,其人磊落而英多。”作为海疆重地,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英雄辈出。

  同安县治位于东西溪交汇处,溪海相通,以丙洲岛为门户。陈化成就出生在丙洲岛上。“船过城桥不眠桅”是清人吟咏同安西溪的诗句。“眠桅”,指木帆船通过桥洞时放倒桅杆。古代,同安溪港俱深,海潮上溯达同安古城城下,溪海航运繁忙,船只过桥时甚至不必放倒桅杆。这句诗生动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事实:古同安县城,是一座滨海之城。

  时过境迁,随着同安河道淤浅、溪运停航,以及向北、向山开发拓展,不少当代人甚至忽视了同安城的海洋特质。事实上,同安始终传承着海洋基因,彰显着向海发展的雄心。古同安耕海人的光芒不曾黯淡。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天启年间,泉州府衙绘制地图册《泉州府舆地图说》,其中《同安县图说》这样记述:“同安县为入漳孔道,距郡城最远,附海港澳萦迂,于海防尤剧。”意思是同安为漳、泉交通要冲,海岸线迂回曲折,是为海防重地。又曰:“且泉七邑同最滨海,民必阑出为奸利,郡国有事同必先兵,非独俗靡,亦形势使然也。”一语道出了同安向海发展的民风,以及成为海疆要地的必然性。

  耕海耘波,同安人的海洋时代

  《耕海耘波:明清官民走向海洋历程》一书中说:“厦门成长壮大的历史似乎离不开军事和海洋经济这两个关键词。军事设置基本可以体现厦门海防地位的重要意义,海洋经济的发展则直接决定了厦门经济的世界性。”

  军事设置的主要目的,一是防御倭寇、西方殖民者侵扰,二是禁绝走私。比如元朝在厦门岛设立嘉禾千户所,明廷在厦门设置“中左所”。清道光版《厦门志》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在福建专设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福建水师提督署移驻厦门,水师提标五营所分厦门汛地,是其专责,节制金门、海坛、南澳三镇,兼辖台湾、澎湖水师军务。水师提督为武职官名,清代提督分陆路提督、水师提督,其中在福建、广东、长江特设3名水师提督,从一品,称得上是封疆大吏,现代兵制上相当于舰队司令。

  清代到底有多少位古同安籍水师提督?地方志明确记载,有二十余人,数量之多,全国罕有,古同安是当之无愧的“清代水师提督的摇篮”。可贵的是,清代守卫海疆的,也多为同安籍水师提督、总兵和各级将士,他们的对手,除了外夷,还有走私商人和海盗。

  有清一代,中国海疆波谲云诡,滨海之同安,涌现了一批海国英杰,对清代以来的中国影响深远。仅《船过城桥不眠桅——同安耕海史迹考》一书详述的古同安籍水师提督就有18位之多,这些为保卫海疆而出没风涛的水师提督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其中有抗英殉国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一代名将陨落,“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有浙江提督陈伦炯,其著作《海国闻见录》是影响甚远的一部综合性海洋地理名著;有江南提督林君升,“勘台地形第一人”;还有清代海上“战神”、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他上演了与大海盗蔡牵的生死追杀,培养了王得禄、李增阶等海上名将;还有古同安“金门武将第一人”,官至浙江提督,功封三等男爵的邱良功等。

  清代是同安人的海洋时代。本报资深文史记者、作家萧春雷撰文说,厦门是梯航南洋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因为人多地少,粮食不足,大批同安人耕海耘波,驰骋海上。因此,古同安的海洋文化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市。郑成功以金厦为根据地抗清的时候,不仅使厦门港一跃成为东西洋贸易的主要商港,也带动了有清一代同安人重视武科考试的风气,涌现出30多位武进士、数百位武举人,很多同安人投身行伍,军功显赫。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