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船过城桥不眠桅
厦门网 2021-11-15 23:19

  ■同安县的码头,1900-1910年。选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 黄文水供图

  ■同安西溪的帆船,1900-1910年。选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    黄文水供图

  ■草仔市古码头遗址。萧春雷摄

  ■在坑仔口眺望西溪上游,风景优美。 萧春雷摄

  ■重建的朝天楼关隘,楼上是供奉金府王爷的宫庙。 萧春雷摄

  ■同安古驿道,1900-1910年。选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 黄文水供图

  从前,西溪航运与泉漳驿道十字交叉,给祥平街道的村落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文/萧春雷

  水陆码头草仔市

  草仔市在同安区祥平街道过溪村,莲花溪与汀溪汇合处。来到这里,只见不远处矗立着莲花水库的大坝,头顶飞架桥梁,河滩芳草萋萋,灌木掩映着倒塌一半的房屋,一块崭新的“草仔市古码头遗址”石碑。据说,从前同安城区人家使用的柴草,主要在这里交易、上船,故称草仔市。

  西溪是同安区最大的河流,全长34公里,发源于西北莲花镇的寨尖尾山,上游称莲花溪。出山后,莲花溪与来自北部汀溪镇的汀溪在草仔市汇合,水量大增,称西溪。西溪从西南方绕过同安古城,与来自五显镇的东溪汇合后,最后分成两股,分别经由瑶头和石浔流入同安湾东咀港。

  《同安交通志》说,同安的河流短小众多,只有东、西溪的下游可以通航:西溪自汀溪镇上埔开始,经县城、石浔至东咀港,全程12公里;东溪自五显镇第一桥开始,在县城汇入西溪,经石浔至东咀港,全程7公里。

  实际上,汀溪上埔码头的水量太小,航运不便;位于双溪交汇处的草仔市水量充沛,水流平稳,是上游更重要的码头。

  草仔市的繁华,当然不止于柴草。事实上,同安区西北的莲花镇、北部的汀溪镇,以及更远的安溪县、南安县一些乡镇,也都把草仔市当成最近的水陆码头。一方面,山区出产的茶叶、红糖等物资,通过人力贩运到草仔市码头,装上木帆船,运往同安城或厦门港;另一方面,来自厦门、同安的盐、布等日用品,通过船运在草仔市上岸,散向广大山区。

  古代双溪航运之盛

  同安古城位于西溪和东溪交汇处。从前,海潮溯流而上,直抵城下,过东溪东桥和西溪西安桥。水深潮高,帆船竞发。

  明代同安进士洪朝选《题双溪送别图二首》其一云:“双溪溪上木兰舟,潮长溪深水自流。为问人今何处去,溪流犹到海门休。”洪朝选的老家在翔安区洪厝村。从同安县城回家,他只要跳上一艘木兰舟,顺流而下出海,在同安湾拐入东侧的洪厝港(今东坑湾),就回到了村口的码头。

  清光绪年间,同安人谢清丑《登青云亭瞰双溪偶得》诗云:“浪击铜鱼墙楼危,潮回秀塔海燕归。商旅银水竞泛舟,船过城桥不眠桅。”眠桅,指舟船过桥时放倒桅杆通行。不眠桅,形容桥高。诗后作者自注云:“城墙板桥底水深浪急,潮回浪涌,海溪交融;舟筏穿梭,木排如织,商贾旅客夹寄其间。”可见直到清末,同安双溪的航运依然繁忙。

  颜立水《同安东西溪史话》称:“同安古时溪港俱深,海潮顶托时帆船可由西溪行至汀溪隘头,由东溪行至五显溪桥。因此宋代汀溪窑烧制的珠光瓷、坑仔口生产的大缸、烘炉等陶器都是依赖西溪水运外销。”

  据羽民《漫谈同安双溪水运》,20世纪20年代前后,往来于西溪的平底溪舶多达一百来只,每只载重百担左右,还有渡船和小火轮航行于厦门、石码、安海等地。“如安溪的大宗茶叶、竹编家具;永春的土纸、罗布;南安的土产特产;同安的大小陶器、果菜等产品。再由厦门载回棉纱、布匹、苏广百货、肥田粉、洋油以及各种南北货物……根据潮水涨落时间,每日都有三四十只溪船满载货品,鱼贯进出东、西溪港”。

  茶道、糖廍和龙窑

  晚清、民国时期的内河航运,为西溪西南岸的村落带来了繁荣。据厦门海关统计,19世纪下半叶出口的本地物产,最大宗的两项为红糖和茶叶。

  同安只有西北莲花山区的小坪、军营、白交祠、西坑等少数村落产茶。莲花山区与著名的茶区安溪县大坪乡连成一片。有一条古道从安溪大坪乡出发,经过同安尾林、小坪、庙村、澳溪、云埔、后洋村到达草仔市,将内安溪和莲花山区的茶叶,源源不断运送到西溪岸边,再通过水运前往厦门港。这是一条茶叶之路。

  糖是同安古代乡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民国《同安县志》自信地说:“蔗以本邑所产者为佳,苏州、上海、广东东莞皆有名,而皆不及也。”同安民谚谓:“有山头就有鹧鸪,有乡村就有糖廍(bù)。”所谓糖廍,就是使用牛力榨蔗煮糖的作坊。从前,同安几乎村村都有糖廍。西溪沿岸乡村生产的红糖,一担担运往厦门港,再转运到天津或山东。

  根据记载,草仔市下游还散布着几个古码头,最有名的是溪声村的坑仔口码头。西溪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民国《同安县志》称,1820年洪天香在这里创建龙窑,“制造大缸、砵、烘炉、磁锅各种,销售本地、漳(州)、(石)码、台湾、金(门)、厦(门)、吕宋(菲律宾)各处。”坑仔口的窑火已经停歇,但不远处的后溪窑场薪火相传,至今还在生产大缸、瓦罐等日用陶器。这是同安仅存的一口还在使用的龙窑。

  在双溪汇合后的下游河岸,上世纪20年代,阳翟村陈延感等人创办瓮窑,大量生产砖、缸等陶瓷品,因为生意兴旺,有“小上海”之美称。

  西安桥与漳泉驿道

  出同安古城西门,有一座西安桥通往南岸的西溪社区,因为最早由北宋许宜(号西安)、僧宗定倡建,故名。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西安桥是沟通西溪两岸的唯一桥梁,屡毁屡建,至今还屹立于原址。

  西安桥还是福建古代沿海官道上的重要桥梁。明清泉漳古驿道,从南门进同安城内大轮驿,再出西门过西安桥、朝天楼,前往深青驿、江东驿,抵达漳州城内的丹霞驿。实际上,民国时期修建的同(安)集(美)公路,也是上接西安桥。

  西溪社区霞路里的朝天楼,原是一座横跨古道之上的石砌过街楼,既是控守城门的关隘,又是供奉金府王爷的宫庙。原构已经拆毁,新建了一座华丽的水泥瓷砖建筑,依然是过街楼样式,但楼下不再是交通要道,空空落落。

  “在郊区里面,西溪南岸还是比较发达的。”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先生回忆说,“这是因为漳泉古道经过西安桥、朝天楼、祥路这些地方。以前,西桥尾有个牛墟市,很热闹。祥路街原来是一个小商镇,算是城郊的商业中心,比较繁华。附近还有烧灰厂、窑厂等等。”

  得益于十字交叉的水陆交通,西安桥南岸的村落,历来比较富庶。我在祥路街迷宫般的巷道里转悠,街巷窄曲,建筑新旧杂陈,但不时闪现的精美红砖厝院落,显露当年的繁华。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广场上出现了一排数座庄氏宗祠,规模宏丽……

  我发现,祥平街道的许多古老村庄,都是单姓宗族,例如瑶头村的叶氏、阳翟村的陈氏。一个家族往往扎根当地数百年,耕读传家,人丁兴旺。每个村庄,都围绕着自己的宗祠而展开。每座宗祠里面,都高挂着“进士”“文魁”或“武魁”的匾额。

  西溪航运落下帷幕

  1949年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上升,更因为陆路交通迅速发展,西溪航运衰落。

  《漫谈同安双溪水运》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条溪船,用人力前拖后推地勉强行驶坑仔口、草仔市载运大缸、木炭、柴草。”

  《同安交通志》说:“20世纪60年代末,溪床愈发升高,东、西溪终于全部停航。”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