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名师授业兴俊贤 弟子焚膏望赅博
厦门网 2023-09-15 09:32

【原声】

  厦门网讯(口述人:叶绿水 记录整理:记者 陈万泉 图片/受访者提供)我先是在同安一中求学6年,后来在同安一中教书37个年头,这里承载了我大半辈子的时光,感恩母校将我培养。正所谓:“当年此地聆教诲,愚钝村童茅塞开。北眺轮山餐秀色,南瞻笔塔壮情怀。名师授业兴俊贤,弟子焚膏望赅博。吾辈应尊孔孟训,精心为国育英才。”

  【人物简介】

  叶绿水,同安一中校友、退休教师,1951年至1956年在同安一中读初中、高中,1962年到同安一中任教,担任多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深受学生好评,1998年退休。

  【百年校庆祝福语】

  ■叶绿水手写祝福语。

  ■叶绿水(右)与获得柯朝阳奖学金的学生合影。

  ■叶绿水(第二排右三)与1989届高三(2)班学生合影。

  求学

  深感老师学问之渊博 暗下决心要像老师一样

  我中学6年的美好时光都是在同安一中度过的,这里有对我谆谆教诲的恩师,有我熟悉的大成殿,有“兴贤育才”石牌坊,有泮池及其石拱桥,有青云路、观澜亭,还有那高大茂盛的玉兰花树。回想曾经在母校的上学时光,校园里的一景一物,仿佛就在昨天。

  1951年,我考入同安一中,校址就在孔庙及周边。当年,我寄宿在学校,清晨常坐在泮池上的拱桥石板上,背靠桥栏诵读英语;或从青云路十几级石阶登上观澜亭,背诵语文,在亭上还可以北眺大轮山,东望旭日,南观文笔塔,风景如画,情趣无穷。这样的环境熏陶,让我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1953年,我顺利升入高中部学习。有一天我抬头望见大成殿南大门屋脊东西两个翘角上各有一块砖,一边镌刻着“江汉”,另一边镌刻着“秋阳”。我观之良久,百思不解,于是请教杨锡彰老师。

  恩师脱口答道:两词语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讲的是孔子去世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曾子说:“不可,汉江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意思是孔子的学问像是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涤过,用盛夏的骄阳曝晒过,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而为什么秋阳是夏日?那是因为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现在的五六月。

  听了杨老师的讲解,我茅塞顿开,深感老师学问之渊博,心中感佩不已,暗暗下决心,以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博览群书,教导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正可谓:“少年立下凌云志,报国雄心一片丹。谆谆教诲犹在耳,焚膏继晷勤钻研。”

  任教

  教学精耕细作、作业精批细改 无私奉献薪火相传

  1956年我高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漳州师范专科学校担任助教,两年后被调到同安一中任教。

  那时,同安一中在全省都是出了名的,尤其是1964年高考,福建省的理科、文科状元都出自同安一中。当时同安一中拥有一批名师,是省内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享有很高的声望。我当学生的时候,杨锡彰、高水泮等名师就是我的老师。我回到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们仍旧是我的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我、指导我,把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快速成长。

  我记得时任同安一中校长的杨雀林提出“教学要精耕细作,作业要精批细改”的教学理念,但当时教学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先进技术的支撑。同安一中语文课教学一直延续着一个传统,每两周就要临场训练一篇作文,而每篇作文的材料,都需要老师用钢板、刻笔和蜡纸,一笔一画刻下来,再拿去油印。

  每篇作文材料的刻印要一两个小时,学生们的作文收上来后,我们还要一篇篇仔细批改,选取其中的三四篇优秀作文,再花七八个小时刻下来,油印成讲评材料,在作文点评课上给大家赏析。

  我家在农村,周末要回家里帮忙干农活,那时常常周一要点评作文,学生们的作文没批改完,我就带回家,一边抽空干农活,一边批改作文。

  孜孜不倦,无私奉献,这是我从共事的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后来,我也把这种精神在同安一中传承下去,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时,带出了苏承伟、赵和平、蒋文胜、刘映春、毛延官、郑太行、叶志明、蔡碧月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诠释着同安一中好老师的内涵与风骨,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可谓:“精雕细琢丝不苟,教学经验薪火传。教坛代有名师出,各展风华数十年。”

  育才

  开智励志扬长避短 指引学生走上人生正道

  孟子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在我当老师的生涯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有的成长为优秀的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的成为书法家、诗人、作家等等。

  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记得在同安一中95周年校庆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晨旭在贺信中回忆到:“我曾是个语文‘瘸腿’的学生,是叶绿水老师耐心批改作文,细心教导,才让我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后来,我在工作中担任管理职务,他所传授的文章架构法依然有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怎能不为此感到无限欣慰呢?

  在我看来,所谓“英才”,并非只有尖子生、高材生才算。每个学生的爱好、技长、潜能各有差异,即使是所谓的“差生”,也有不为老师所了解的长处,作为老师就应该循循善诱,开其智、励其志、扬其长、避其短,指引每一个学生走上人生的正道。

  曾经有一名学生叫张睿达,书读得不怎么好,平时喜欢看军事方面的书籍、杂志,而且很能吃苦,冬天在操场上与同学一起踢足球,他是唯一没有穿鞋的。那一届,他没有考上大学,我就鼓励他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军人。不久后,我收到了他的好消息,由于入伍后表现优异,他被选入一军官院校深造。

  国家需要将军,也需要战士;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能工巧匠。学生虽有大材与小材之分,但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善于因材施教,对于老师至关重要,而这也正是同安一中一直秉持的理念,这才培育出各行各业这么多优秀的校友。正所谓:“建校至今一百秋,高中示范创一流。莘莘学子多才智,济济英才遍五洲。”

  【征集令】

  明年,同安一中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精神,本报推出“同音共律 一校倾城”同安一中喜迎建校百年校友口述史专栏。专栏将邀请100名校友讲述自己与母校的故事,诚挚邀请同安一中广大校友与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的河流,回首青春岁月,重拾美好记忆,为百年同安一中留存独特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校友们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5589999(晚报市民热线)

  7229135(同安一中办公室)

  邮箱:tayzbgs@126.com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