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社区紧邻东西溪,至今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吴必达故居就坐落于此。
这是一座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古厝,基本保存着原貌。罕见的是,这是一座不对称的大宅。
吴必达曾任福建水师提督。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吴必达故居,与同安区溪边龙虎宫管委会原主任陈福润同行,了解这座古厝背后的故事。
古厝什么样?
坐落溪边 装饰古朴
近日,记者跟随陈福润的脚步,来到吴必达故居门口,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赫然在目。只见古厝融入燕尾脊、红砖墙纹等闽南文化元素,推开厚重的楠木大门,吱吱呀呀的声音传出,仿佛在诉说着悠悠历史。记者看到,古厝内部装饰简朴,没有雕梁画栋。
“溪边社区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三衙、三府第’,其中‘三衙’的第一衙为提督衙,就是吴必达的故居,俗称‘提督衙’或‘吴提督府’。”陈福润介绍道,吴必达故居原由五落大厝和三落护厝组成,主体故居坐北朝南。现存四落大厝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两侧护厝部分改建,东侧护厝有一口圆形石井栏古井,井边还留有一块青刀河石。相传当年吴必达用此石头练功,日复一日。
陈福润告诉记者,吴必达故居进门大堂内原悬挂着“萱寿延祺”楠木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落款为“乾隆三十一年赐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之母九十一寿匾”。据记载,这是当年吴必达随驾拜谒泰陵时,乾隆皇帝赐其母王氏91岁寿辰之寿匾。目前这块匾已被吴必达后代收藏起来。
屋主是何人?
海国英杰 励精图治
吴必达是何许人也?他与同安又有什么渊源?陈福润向记者娓娓道来。
据介绍,雍正七年,吴必达中武举,次年再中武进士,故居门口原设有“进士第”的石牌坊。此后他在军中行走,步步提擢。乾隆二十八年,他升任广东提督,继而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兼管澎台水陆官兵,是当时台湾最高军事长官。嘉庆版《同安县志》评曰:“居官三十余年,革除陋规,整饬营伍,所至有廉声,军民悦服。”
吴必达任广东提督时,对南海防务极为重视,曾命水师巡防东沙、西沙、南沙诸群岛,并记录岛礁水道,为我国维护西沙群岛主权留下宝贵资料。
陈福润幼年时常跟着其父亲到吴必达故居,倾听其后人吴文活讲述吴必达的过往故事。陈福润曾听吴文活提过,20世纪70年代,中央军委特地派人前来同安考察“提督衙”,并向他征集相关资料,吴文活将保存许久的一张西沙群岛管辖图交出。
据悉,吴必达晚年解甲归田,在同安留下不少事迹,特别是他与碧溪殿的故事。身为溪边住民的吴必达,幼年就学于碧溪殿文昌祠书塾。碧溪殿内留存他的多处遗迹,如乾隆三十六年捐建的山门及外埕,以及山门前后悬挂的“碧水钟灵”“碧溪清趣”题匾,在殿中还有一副他题写的木刻楹联,因联中有“虎奋龙骧”之语,碧溪殿又称“龙虎宫”。
有什么故事?
谦让睦邻 激励后人
在陈福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与吴必达故居相邻的“横轿巷”。陈福润一边丈量着巷子宽度,一边说道:“这‘横轿巷’足有两米半宽,比之安徽桐城‘六尺巷’更宽。从高空俯视的话,能看到吴必达故居左右两侧的护厝并不对称,右侧更窄。”
古代建筑多讲究对称,吴必达的故居为何如此不寻常?据了解,吴必达为官三十余载,虽官品不高,但皇帝赐匾、丞相赠联。他也从不以势欺人,处处与人为善。他在溪边盖房子时,原已设计好图纸并已施工,但隔壁叶姓邻居前来商量,希望将巷子留宽一些好方便出入。吴必达一口答应,叫建筑工人将巷子留宽到轿子能横着通过。因留足了巷子的宽度,吴必达的房子右侧护厝比左侧护厝窄了几米。
后来此事传开,同安民间流传“有千年潭子尾叶,无百年吴提督”的俚语,意思是吴必达当官得势之后从不仗势欺人,礼遇邻居、以和为贵。
2023年,经过同安区相关部门组织修缮,吴必达故居旧貌换新颜。如今,同安区正计划在这里筹建文创书院,进一步宣扬吴必达的爱国精神以及和睦邻里的品格。
此外,在同安区环城西路与同莲路交叉路口,还有一座天桥取名“必达”,除了字面上与天桥功能相契合外,还是为了纪念同安历史人物吴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