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世宽(左三)一生节俭,却为同安教育事业慷慨捐资。
洪世宽夫妇。
父亲19岁就离开故乡同安到台湾打拼。台湾与同安,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但隔不住父亲内心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感。在他艰苦打拼、事业小有成就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尽自己所能反哺家乡,助力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如今,他已离开我们12年,他的遗志我们将继承下去。
厦门网讯(口述人:洪永隆(洪世宽长子)记录整理:晚报记者 颜梅丽)
图:同安一中提供
人物简介
洪世宽(1915-2012),祖籍同安凤岗社区,1915年出生于同安,19岁赴台谋生,1985年辗转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此后,他每年都要回同安住一段时间。洪世宽一生爱国爱乡,于1994年在同安一中设立“洪世宽奖学助学基金会”。至今,该基金会已发放1535057元,资助了2093名学子。
年少到台湾打拼谋生 心里始终眷念家乡
我的父亲出生在同安苏颂故居附近的一座古厝,他对童年生活印象深刻,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同安。他常常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常到“后河仔”钓鱼、捞鱼。“后河仔”是原同安护城河,经现环城北路南边,绕过蔡复一故居北边流入东溪。
早年因为家里条件艰苦,没有钱读书,父亲很早就到厦门岛内当学徒,19岁时随我爷爷到台湾谋生,可以说是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在外打拼时,父亲心里一直挂念着故乡。1985年,他想方设法,携母亲绕道香港回同安探亲。此后,他每年都要和母亲回同安住一段时间。
两岸和平统一是我父亲内心最大的期盼,一直以来他都密切关注着相关的时政新闻。我记得2012年3月2日,97岁的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念兹在兹依然是两岸和平统一。他交代我们子女要把报纸收集好,他回头要看。当天中午他开始昏迷,我们在他耳旁告诉他:“报纸我们收集好了。”他还点点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父亲依然关心祖国统一,他的这种家国情怀也深刻影响着我们。
生活俭朴但捐资慷慨 帮助家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父亲在世时,谈得较多的还有教育。他认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学习知识很重要。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的重视,1994年,在当时的同安县台办的牵线搭桥下,父亲决定在同安一中设立奖学助学基金会,并制定《同安第一中学洪世宽奖学助学基金会章程》,于1994年11月8日签字生效。从1995年开始,对学习优秀而家庭困难的同安一中学生进行资助。
父亲并不是非常富裕的企业家,只是靠自己毕生劳作所得收入,加以苦心经营,有了一些产业后,他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做社会公益事业。开头几年,父亲是用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奖学助学的。后来因为银行利息低,他拿回存款购买店面,把每年出租店面所得的租金用于奖学助学。
父亲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但自己在生活上却是非常俭朴。他穿粗布衣服、解放帆布鞋,极少外出吃饭。有一年,我们几个子女、孙辈都回同安,想带他去北京旅游,他说:“不要去玩,把那些钱给学生发助学金。”想到他舍不得花钱,大家就提议去比较近的武夷山。他又说:“去武夷山就是爬山。同安也有山,要爬山就在同安爬。”紧接着还是那句话:“不要去玩,把那些钱给学生发助学金。”
除了帮助故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父亲设立奖学金还有一个目的,是希望我们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乡,记住自己的根在同安。据学校提供的数据,从1995年到2023年,洪世宽奖学助学基金会已连续29年发放奖学助学金1535057元,资助2093名学子。作为后辈,我们还将继续遵照父亲的遗愿,不忘家乡情谊,尽我们所能,帮助家乡贫困子弟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