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关注 > 正文
五十载矢志不渝 耕耘银城文史沃土
厦门网 2024-11-04 10:39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50年,孜孜不倦守护文脉


颜立水(右)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已达半世纪之久。陈锦霞 摄

  厦门网讯(颜梅丽 余雪燕)同安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宰相故里”“闽学源头”“提督摇篮”等重要历史文化名片的千年古城。曾经,有一位“斗笠局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为同安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就是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颜立水。

  11月2日,由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颜立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50周年座谈会”在厦门市图书馆举办,两岸文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颜立水耕耘文史研究工作50年来的点滴。颜立水一心守护家乡文脉,五十载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与会人员备受感动。

  “做文化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更要耐得住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座谈会上,回顾半个世纪文化工作的风风雨雨,颜立水提到爱国华侨洪镜湖写的《登大轮山写望》其中一句:双溪汇合处,是我同安城。正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那些文物再不保护起来就来不及了”的朴素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行——抢救文物,守护文脉,传承历史,一走就是半个世纪。他也常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自勉。

  “50年来,青灯黄卷,孜孜以求,颜立水老先生就像故乡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他不断拓展乡土文化研究的层面和深度,让历史的芬芳在泥土中绽放,闪烁着同安精神的光辉。”同安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能够接过颜立水等老一辈文化人燃烧的薪火,继续将古同安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之在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说,在颜立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索的精神,就全市文物抢救的首创性、前瞻性方面,在颜立水前头的人屈指可数;而其促进两岸融合的实践更是改革开放以来闽南文化研究的空谷足音。此次座谈会一方面是弘扬颜立水在文史治学、文化传播等方面久久为功、上下求索的高尚精神和宝贵经验,另一方面是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厦门的历史文化研究当中,共同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本次活动,颜立水还将撰写、主编、参与编写的的156册图书捐赠给厦门市图书馆,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阅读厦门历史。

  链接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抢救同安历史文物

  20世纪80年代初,颜立水参加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凭借一辆“什么都会响,只有铃不响”的破旧自行车,走遍同安全县(含今天的翔安区)1200多个自然村。为了查找文物,颜立水下乡野,钻山洞,一天常常来回80多公里。他曾经在海拔800多米的石释洞捡树枝烧地瓜汤当饭吃,在甘露寺案桌下睡稻草铺,在西大帽山冒雨手抄祈雨石刻,在澳溪遇山洪拽着牛尾巴涉溪……

  正是这份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无怨无悔的执着,颜立水抢救了一大批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先后收集到散落在乡野田间500多件历代石雕碑刻,汇成今天同安孔庙内蔚为壮观的“同安兵马俑”,成为“古同安,今厦门”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

  在文物普查阶段,是颜立水人生最忙碌的日子,妻子称其是“三不管干部”——不管休息日、不管身体、不管家庭。1984年,颜立水任同安县文化局局长,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他仍不忘调查、宣传、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由于他常常戴斗笠、打赤脚下乡,被称为“斗笠局长”“赤脚局长”。

  人物名片

  颜立水,笔名岩立,厦门同安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历任同安县文化局局长、宗教事务局局长,曾任同安区政府顾问、金门县政府顾问、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出版《金同集》《朱熹在同安》《同安文物选萃》等专著二十余种,入选“2017年感动厦门十大人物”。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