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情之笔勾勒大美同安
厦门网 2019-09-16 16:30

  在快节奏的时代,70岁的何金挺不借助电脑、不用相机,所有创作走的都是“天然路线”,他的上万张国画、设计稿、速写,都是一笔一画绘制而成。

  他不仅是个画家,从事美术教育40年,此外,许多宣传同安本土文化的主题书籍画册、纪念信封邮票及重要标志的设计都出自他手。9月12日至9月20日,“邮记同安——何金挺邮品设计展”在同安区文化馆展出。展览以他历年来设计的邮政产品为主,通过独特视角展现同安的发展成就。

  【热爱绘画】

  从事美术教育40年 业余常画村景乡俗

  何金挺自小喜欢画画。他说,幼年时在田野里拾稻穗、抓青蛙、追蜻蜓,到溪里摸鱼,在山间放牛,同安的山水美景,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也把对故乡的感情,倾注到每一幅作品里。

  大学时代,何金挺的绘画专业技能不断精进。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油画,名为《红旗跃过汀江》,作品以1929年红四军挺进闽西为题材,曾入选纪念建军50周年大型画展,被刊登在《福建教育》杂志封面上。

  为创作这一作品,何金挺实地考察了红军过汀江的水口遗址,走访老红军,翻阅大量史料,对人物刻画、服饰风格、时代背景等,尽可能一一还原。作品创作历时近四个月,数易画稿,展出后受到高度评价:主题鲜明,人物造型准确,景物处理娴熟。有专家表示,如此大题材、大场面、大制作,出自学生之手,令人惊叹。

  大学毕业后,何金挺回乡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开始了长达40年的美术教学生涯。如今,同安相当部分美术老师是他的学生。工作之余,他时常画村景、画乡俗。因美术功底扎实,他一度被借调到展览馆从事展览相关工作。

  【热衷设计】

  百余书籍封面出自他手 邮品制作创下“同安之最”

■何金挺笔下的同安双溪景色。

  何金挺擅长“跨界”,不仅是画家、美术教育者,还堪称“同安封面设计专业户”。

  《同安文史资料》每年都有不同主题的专辑出版,凝聚着乡音、乡情、乡愁。何金挺长期担纲这一刊物的封面主创,从1982年至今,30多本《同安文史资料》以及《同安馆藏石雕》、《同安古民居》文史资料精选本12本专辑,封面设计全部出自他之手。不仅如此,同安上百本公开出版的书籍封面,也是何金挺一笔一画设计出来。

  何金挺还是厦门集邮界有名的邮品设计者。他在集邮品、封、戳、片、折设计中,以摄影、国画、水粉画、装饰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同安文化内涵,记录同安发展的脉络。

  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以同安名人“苏颂”为主题,由何金挺承担设计任务。查阅史料,走访遗迹,他设计国画、摄影明信片各一套(共十枚),极限片、纪念封各一枚,纪念戳、宣传戳各八枚,这是同安有史以来制作集邮品最多的一次。他先后设计纪念封50多枚,这些与同安息息相关的设计和作品,生动反映了城市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历史风貌等变化。

  【热心传承】

  呼吁建立陈化成雕像 关注同安古街的保护

  在环东海域新城,有一处十分显眼的地标——陈化成巨型雕像。这座雕像于2012年落成,高17.56米,整体重约1000吨,宽9米多。这座雕像的设立,与何金挺有关。

  几年前,何金挺《关于在丙洲建立民族英雄陈化成塑像的建议》提案,引起同安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提案的由来,源自何金挺各地的采风经历,“一到福州,就有林则徐雕像,一到马尾,就有严复雕像,而陈化成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禁毒宣传和提高同安旅游文化品位,都有着重要意义。”他认为,陈化成是同安人,也是进入历史教科书中的伟大人物,应该被当地所铭记。

  20多年来,何金挺担任同安政协委员、文史编撰员,关注同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几年前,当他漫步同安老街写生时,看到古街骑楼岌岌可危,杂草疯长、线缆乱搭、环境杂乱,令他痛心疾首。他专门写了提案,呼吁对同安古街进行改造提升。2011年,同安同新路、松柏林街和大横街改造项目破土开工,改造修旧如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同安古街迎来新的生机。

  【人物名片】

  何金挺,1949年12月出生于同安,毕业于福建师大艺术系,美术高级教师,创作了大量以同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美术作品上百件,曾在厦门举办个人速写画展、国画、小品展、国画联展四次,代表作品有《何金挺速写集》《何金挺人物速写》等。

  【特写】

  出门总是纸笔不离身 等孙子放学也随手画

■市民参观邮品设计展。

  何金挺出门总要带上一支笔,一本速写本,常常走到哪就画到哪。前不久,他利用每天等待孙子放学的短暂时间,随手作画,又画满了厚厚两本速写本。本子里,有雨中的校门、骑三轮车的家长、撑伞等候的爷爷奶奶等,虽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

  “每到一个地方,别人拿出相机拍照,我掏出纸笔现场速写,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场景,等回家后再组织画面。”几十年来,何金挺都坚持这样的创作习惯。这些年,他走遍了同安山野乡间,画速写时,快则三五分钟,慢则二十多分钟,被围观时也能旁若无人。画完以后,他经常掏出一个苹果啃起来,边吃边欣赏刚完成的作品。他说,那种愉悦之情不可言状。几十年来,他笔不离身,小到晒谷场上的鼓风机,大的如布达拉宫,创作了上万幅速写,从同安画到了全国各地。

  文/记者 黄文水 图/何东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