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服务企业细致入微 纾困赋能提速增效
厦门网 2020-03-05 12:08

在厦门欣维发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上百名工人戴着口罩工作。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漳华 通讯员 余雪燕 黄静怡 邵丽芬)整个二月,除防控疫情外,复工复产是同安经济社会最火的热词。进入三月,提速提效成为同安的新热词,为每家企业纾困,助力企业复工、提高产能,成为同安经济工作的重心。

  规上企业员工不足、到岗率不高、产能不高,如何精准帮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速增效?面对企业,不管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还是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小微企业,同安的服务一个也不落下。本期“提速提效攻坚战 同安一线微故事”栏目,记者带您深入同安区大小企业,探寻该辖区企业复工复产后提速提效的微故事。

  【故事1】

  20多天前到岗员工70余人 如今复工率达90%

  厦门欣维发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早已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上百名工人戴着口罩忙碌着。2月10日复工时,欣维发到岗员工仅70余人,短短20多天时间过去,到岗人数已达253人,复工率由原来的25%提升到90%,是什么让欣维发复工复产、提速增效?

  “复工初期,一些外地返厦的员工遇到一些困难,是祥平街道工作人员协调村居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政策。”厦门欣维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寿稳告诉记者,街道这一举动,直接帮助公司解决了上百名员工的入住问题。

  与此同时,祥平街道复工复产增援组及时有效传递最新政策信息,指导企业更细更实地做好疫情防控,也大大帮助公司提高复工率。“市里下发关于收集外省入厦时间不满14天复工复产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需求的通知后,增援组第一时间传达给我们,我们快速组织人员积极筹备资料上报区工信局,2月24日成为同安区第一家公费接受新冠核酸检测的规上公司。在增援组宣传指导下,又顺利解决了50余名用工问题。”谢寿稳说。

  事实上,为跟上复工复产大潮,进一步加快企业产能提升,欣维发不断激发着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欣维发从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入手,统一为新老员工发放隔离期工资、补贴,又自费派车接回省内员工,加快员工返岗速度。公司对员工上心,员工对工作安心,复工复产以来,欣维发自主接回省内员工20多名,累计招入新员工40多名。

  【故事2】

  一个人就是一条生产线 做出70万个配件

  900平方米、20台机器、70万个配件,吴克理一个人守着这家工厂已经16天了。2月27日,在精鸿达工贸有限公司,吴克理开着3台机械正在做工。

  “我在企业工作4年,每台机器都会操作。”以往,这是一条需要6名工人分工协作的生产线,但因疫情防控,精鸿达的老板及其他员工均未能返厦,吴克理一人分饰多角,机械加工员、自检员、仓管员、搬运工都是他。“年前的10万个配件订单已发货。后来我就看仓库里剩的材料,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大约做了6种、70万个配件。”吴克理说。

  在背后默默支持吴克理撑起一条生产线的,是大同街道办事处。“小微企业虽小,却是整条生产链的最上游,帮扶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少。”大同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精鸿达工贸有限公司主营精密模具开发制造,冲压五金制品生产加工,生产出的金属配件是保证多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外贸企业正常运转的材料。街道不仅自费采买消毒水、口罩等防疫物资赠送给精鸿达,免去企业复工复产的部分繁杂手续,还通过电话向企业主、其余员工及时传达厦门地区的外省人员返工政策。截至记者发稿时,精鸿达工贸有限公司老板已在大同街道的帮助下顺利返回同安。

  【故事3】

  “双人组合”坚守工厂10天 完成7成订单量

  2月27日,利永昌(厦门)塑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偌大的工厂内只见两个孤单的身影在忙碌——企业负责人赵永亮和员工赵大姐在进行包装工作。这天是他们两人共同撑起一条生产线的第10天。从2月18日复工开始,老板加员工的“双人组合”配合十分默契,包装、质检、进出货,十天时间共赶制出十几万套塑料配件,完成年前订单量的70%。

  “我们公司产值虽然不大,但塑料配件供应的都是大企业,我们停了他们就不能正常生产。”赵永亮表示,生产或多或少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他和赵大姐想的就是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2月28日,随着其他员工复工,“双人组合”解散。“大家一起工作干劲更足了。”赵永亮说,目前,该公司已有7名员工返岗,工厂采用两班倒形式,已恢复近80%的产能。

  “很感谢大同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工作人员来了好几趟,问我们缺不缺物资,有什么困难要解决。”赵永亮表示,特别是农商行的贷款服务办到小微企业的心坎里。

  【亮点】

  帮助4家小微企业

  解决资金需求600多万

  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更要缓解小微企业常见的“贷款难”问题。连日来,大同街道办事处邀请大同农商行联合走访企业,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需求开展点对点服务,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已解决4家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600多万元。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