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壹脉相承 同心同行
厦门网 2019-10-07 15:43

 本报讯 (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杨心亮)巍巍轮山,悠悠同中;九五春秋,源远流长。昨日上午,“壹脉相承 同心同行”纪念同安公立初级中学创办95周年暨庆祝同安一中办学78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安一中高中部举行。近万名在校师生、校友和领导嘉宾齐聚轮山脚下,共同为学校庆生。

  近3000名校友返校

  偌大的校园中,人头攒动。其中,既有霜染鬓华的老者,也有昂首阔步的中青年,更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校庆会务组准备了2000个校友座席,但依旧供不应求——现场,不断有校友携伴侣或孩子前来。昨日,大伙儿“回家看看”的热情骤增,据不完全统计,单是返校校友就达到了近3000名。

  校庆讯息也“炸”出不少校友——朋友圈里,单位同事看到彼此发的现场照,恍然大悟,互认“学长学弟”。还有校友感慨地说,这次校庆,将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又聚在了一起,是昔日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是对母校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推动着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

  庆祝大会上,同安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洪志荣作主题报告。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历史底蕴深厚的同安一中,畅聊当下可喜可贺的校园育人成果,并展望了同安一中璀璨可期的未来。

  清华大学等纷纷发来贺电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学院、同安区政府等部门单位向全校师生员工发来节日祝贺。包括清华大学等在内的14所985、211院校,4所其他高等院校和49所中小学也纷纷向同安一中发来贺信贺电。

  据了解,同安一中的前身是1924年创办的同安公立初级中学。建校以来,学校数迁其址,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渐强,逐步成长为福建省示范性高中、一级达标校、厦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曾经四度夺得福建省高考第一名。近十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国家级荣誉14项。

  庆祝大会结束后,校庆雕塑落成、校树捐植仪式、校友讲坛及校庆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陆续登场。

  【镜头】

  纪念同安公立初级中学创办95周年暨庆祝同安一中办学78周年校庆文艺演出现场。

  同安一中粤港澳大湾区校友会捐植校树。

  昨日在庆祝大会后,校友们纷纷合影留念。(本组图/同安一中提供)

  【特写】

  同中风范 感染了学生的一生

  从几位优秀校友身上读懂同安一中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

  本报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杨心亮

  同安一中出过不少具有“同中风范”的领军人物,包括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助理、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方永祥,“现代形变分析之父”“中国探月工程专家”陈永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许咏丽,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等佼佼者。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给母校的贺信贺电中,多位校友提及:同安一中的优质教育,为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校长洪志荣看来,教育有教无类,学生发展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方法是否“对胃口”。昨日,不少优秀校友重返校园。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同安一中关注学生成长、致力于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脉络。

  学生有潜力 学校给支持

  吴晨旭:从偏科少年成长为知名教授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晨旭教授,曾是个语文“瘸腿”的学生。进入同安一中后,语文老师耐心教学,数学老师强化训练,将他从“长短脚”学生,培养成了全面发展的青年。

  “叶绿水老师耐心批改作文,细心教导,才让我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后来,我在工作中担任管理职务,他所传授的文章架构法依然有用武之地。”给母校的贺信中,吴晨旭回忆说。

  补短板的同时,老师们还抓住了吴晨旭的长处,并通过反复训练,让它成为核心竞争力:彼时,数学教学精英叶金铁、蔡清水、周世传、李川奇、吴重福、叶水湖等老师轮番上阵,从不同角度开展专题训练,学校也为学生参与各类级别竞赛提供机会。在吴晨旭看来,时至今日,这些训练依然在他的科研工作中产生着重要影响。

  学生有想法 学校搭平台

  洪润辰:用深奥项目拿全国科技创新金牌

  建立一个高深模型,改进一个化学理论——在同安一中学习生活6年的洪润辰,一举拿下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牌和英特尔英才奖。他在参赛的科技项目中提出“有效电子”的理论模型,打破1940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用于分析分子结构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内容过于深奥,省市赛时项目险些因为评委看不懂而无缘国赛,甚至还有人怀疑这一项目不是学生做的。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有三个国家级大奖,同安一中是厦门唯一拿到“大满贯”的学校。不论是硬件配备,还是师资力量,同安一中始终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拿下的成绩也很给力。洪润辰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此——不论想法多独特,项目内容多难懂,学校总会想方设法,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学生有兴趣 学校多引导

  苏永通:中学时多看报种下新闻理想

  同安一中,为《南方周末》原高级编辑苏永通播撒下了职业的种子。初中时,苏永通的语文老师郑太行常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苏永通便借收作业的“职务之便”把大家的手抄报“据为己有”,反复翻看。高三时,苏永通的语文老师是李莉莉。那时,每个班都会订报纸。他们班除了看党报还要读《南方周末》。受李老师的启蒙,苏永通迷上读报,也因此选择了新闻学专业。

  当年,苏永通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在时任校长庄水淡等老师的协调下,学校给予奖助学金帮他完成学业。2013年,康英德、陈小尝等校友组织2001届高中校友设立了同安一中“奋进助学基金”,心怀感恩的苏永通也参与其中的工作。如今,该基金已帮助多名学子完成学业。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