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话题 > 正文
笔耕不辍 留住乡音乡情乡愁
厦门网 2019-09-02 16:29

  ■蒋大营在双溪讲古场介绍同安民俗。

  ■蒋大营在这张书桌上著书20多年。

  年过八旬的蒋大营仍精神矍铄。1999年退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同安环城路边的小店,买了一张小办公桌,准备“大干一场”。此后20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窝在这张小小的木质办公桌上,编写出版书籍20多本,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一起传承闽南文化。有人惊叹:“退休后还能保持这样的创新与热情,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

  文/记者 黄文水 图/何东方

  “印象同安”三部曲

  浸润乡土文化的校本教材 家长和孩子抢着看

  退休后,蒋大营看到同安一些景点很“复古”,老水车、簸箕等老物件都成了展品。他认为,这是“经济社会的人文回归”, “为什么不能从这里入手,专门搜集那些老物件?”从2005年开始,他带着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着手筹备,2008年,他主编的《尘封的收藏》一书出版。

  全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0种消失的老物件,每一种的开头都有四句闽南方言,就像童谣一样。油灯、烟吹、春牛图、柴屐、火窗、眠床……一些老物件的照片拍不到,就到景区去拍,比如到云水谣拍水车,实在没有,就请师傅复原做样。

  这是同安区第一本浸润乡土文化的校本教材,家长和孩子都抢着看,也是“印象同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续作《远逝的声影》《淡漠的民俗》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出版。前者介绍了50种旧时同安城乡的“门口生意”,堪称同安版的《清明上河图》;后者涵盖了同安婚、丧、喜、庆、礼、节等民俗。“这是一套完整的关于闽南文化的校本教材,希望让孩子热爱家乡,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蒋大营说。

  “同安风情”丛书

  日复一日积累生活阅历 对同安风土人情信手拈来

  2008年10月,蒋大营主编的“同安风情”丛书出版,包括《同安名胜古迹》《同安民间故事》《同安传统饮食》《同安方言典故》等六册。丛书源于传统,采自坊间,原汁原味,体现同安区域文化特色,同样作为校本教材。

  丛书出版过程中还有不少小插曲。蒋大营说,女教师陈束贤负责《同安传统饮食》一书插图,由于旧时的饮食大多失传,要找照片不容易,她走街串巷,好不容易把100多张照片拍齐,存进学校电脑,不料,统稿当晚打开电脑时,照片全丢了,她急得直流泪,只能从头再来。

  “印象同安”三部曲和“同安风情”丛书,都是蒋大营主编的闽南文化丛书的代表。这些高产、高质的乡土文化丛书,离不开他本人的生活阅历,源自他日复一日的积累。他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很严肃很认真”。他喜欢用小纸片记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再整理到本子上。从1957年当代课教师开始,这个习惯他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因此对方言典故、传统美食、闽南童谣、儿戏童玩等信手拈来。

  《同安方言语汇》

  历时十年填补空白 百余本稿纸堆起来近一米高

  蒋大营不仅是同安民俗专家,也是闽南方言专家。2012年11月,由他编著的《同安方言语汇》一书正式出版,全书66万字,是同安乃至厦门第一本闽南方言词典。在扉页上,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宁卖祖宗田,勿忘家乡言。” 这本书,前后耗时十年,出版社称赞他“有胆量、有毅力、有决心”。

  “同安话,是最典型的闽南话之一,保留了古汉语的诸多特征。”蒋大营说,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安人不会讲正宗的同安方言,对比之下,“一些华侨回到家乡,讲着地道的同安方言,却有不少同安本地人听不懂。”他痛心疾首,“这样下去,同安话有消亡的危机!”

  对于本土文化传承,他有着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当时,还没有一本同安方言书籍,他有意填补这个空白,推动正宗闽南方言的保护。十年间,他用了100多本稿纸,堆起来近一米高。谈及创作过程,他坦言:“尽管孤独,却有一种愉悦感,那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

  人物名片

  蒋大营:出生于1938年5月,同安民俗专家、方言专家。从教43年,曾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称号,长期致力于闽南文化研究与传承。

厦门网版权所有